金刚尼师
明代万历年间,有位比丘尼她的法号八怪七喇,叫独目金刚。其实她师父赐的法号只「金刚」二字,由于她原来从事的行业名为金刚业。但是这法号也有佛法根据,「金刚」源自梵文vájra,印度教神话中,天神因陀罗打击瞋怒好斗的阿修罗时,用的武器就是金刚,即闪电。传说闪电碎落成为金刚石,金刚石就是钻石,钻石是天地间最坚硬的物资。因而「金刚」意味法界中牢靠不能毁、无可替代的佛法。《金刚经》之名就用了这个比喻。最先的钻石矿位于印度南部古代的戈尔康达国,大约两千年前已经经开采了,制成神像的、王族的饰品,中国没有这类高级的钻石矿。
明代到清代末年,有种锔瓷行业很普遍,又叫金刚业。每一一座城镇都有几家这类店,店还派出锔瓷匠挑担行走大街冷巷。金刚业专门修补磁器,先黏合破碎的瓷片,再把碎的、或者呈现璺痕的磁器,用金属锔钉固定复原。主要工具是金刚钻,它是一根十公分长的铁制立杆,一端镶有钻石针头,用相似二胡的弓来旋转立杆,在磁器上打锔钉的洞。
独目金刚的「独目」指她只有一只眼睛,何以她变为独眼呢?金刚尼师俗姓郑,她家从事金刚业,是归德府城(今河南省商丘市)最大的锔瓷铺。在古代磁器属珍贵用品,一般庶民如果家用磁器,如碗、盘、瓶,裂了或者崩了,会拿去锔补,以继续使用。城里富贵人家的骨董磁器碎裂了,会拿到郑家铺来锔。
郑姑娘是郑氏锔瓷铺第四代,独生女,所以父亲传授她锔瓷技艺,也让她到私塾读书,好管理帐目以及店务,然而她却喜欢朗读唐诗。她十岁开始学艺,对于锔瓷钻工具尤其感兴致。那末小小的一个金刚钻针头,远从天竺国输入,号称无坚不摧。她偷偷瞒着父亲,用它在铁片、铜片、玉石上钻洞,真的没有东西能招架它。
十二岁时,母亲带她到归德南城门外的水晶庵礼佛,她感到庵里的比丘尼熟识、亲切,水晶庵的名字也引发她的好奇。由于她知道水晶也无比坚硬,但没有金刚钻硬。
她问比丘尼:「你们庵为何用水晶做名字?」
比丘尼说:「《维摩诘经》里,大智能者维摩诘说,一般的设法像琉璃,伟大的佛法像水晶,像水晶那末牢靠光明。出家人要发大乘心,传大乘法。」
于是郑姑娘开始读《维摩诘经》,又听水晶庵的比丘尼教授师讲《金刚经》,对于这部以金刚钻石为名的佛经,更是神往,就居心钻研《金刚经》。她小小年纪开始看透,人生种种寻求实属虚妄,包含郑家要扩充家业、求田问舍、她将来要结婚生子等。为了深刻佛经,她起了出家之心。
十五岁时,出落患上五官妍丽。父亲踊跃物色入赘人选,临近几州锔瓷行业许多年青师傅都跃跃欲试。郑姑娘劝父亲说,自己立意出家,铺里的巨匠兄郑铭是远房堂哥,人品以及手艺皆佳,父亲可以过继为子,传家业。父亲说,那末多年青师傅都想入赘,坚持为她招婿。郑姑娘说:「父亲,他们只是陷溺我的皮相。『凡所有相,皆是虚妄。』」
郑姑娘决意破相,以向父亲明志。铺里受托修补一只宋代定窑白瓷大盘,郑姑娘负责到铺子后头的熔炉,去熔炼、热锻,制作三枚锔钉。她故意用一粒火炭搞瞎自己的左眼,痛患上忍不住大叫。父亲眼见到女儿自残的模样,半张流血的脸,他只好妥协,她如愿到水晶庵剃度,法号金刚。
由于金刚尼师出家历程那末惊险,水晶庵吸引了良多信徒,不少人专程来供奉她。她觉患上自己能出家,太难能宝贵,就当真守戒,耐劳自律,把信徒供奉的钱财,全数交给住持,信徒送她的厚味斋食、细棉衣料,全送给有需要的比丘尼,这是遵行「应无所住,行于布施」。
她专心跟教授师研读佛经,四十岁那年,自己同样成为教授师,开讲《金刚经》。信徒争相传话,「金刚师父讲《金刚经》了!」金刚尼师盘坐法堂讲台的蒲团上,挺直的腰杆,左眼是一个小凹洞,皮肤弥合,好似她天生只长一目,炯炯发光。她每一讲完一段,激励听众问问题,而且能随问随答,剖析锋利。
一名比丘问:「《金刚经》为何用『金刚』为经名?」
金刚尼师答:「金刚为本性,人人都有如佛陀般至坚的本性,这问题你没有必要问!」的确,大乘佛教中,金刚意味智能,金刚心就是人人蕴含的如来佛性,牢靠非常,没法捣毁。《华严经》卷五十五〈离世间品〉所说之菩萨十种牢靠愿心,也是金刚心。
另外一位男众居士挑战说:「教授师您知晓佛法真义,为什么没有诞生为男人?」
在古代父权社会,女性的地位原本低,佛教寺院遵行八敬法,比丘尼的地位更低下。金刚尼师答:「在外形上人有男女之分,但你以及我的本性并没有不同,你何苦把人分等级呢!」
她接着口诵一偈,才思麻利:「男女何须辨真假?观音呈现果何人!皮囊脱尽浑无用,试问男身是女身?」金刚尼师说患上对于,魏晋南北朝观音菩萨像都是男相,唐代开始现女相,宋代之后,观音就全现女相了,所以不能断言观音是男是女。
金刚尼师七十一岁那年,一天对于一百多位出家女弟子说,下个月月圆之夜自己将坐化,若对于佛经经义有不明白处要赶快问。到了那夜,独目金刚盘坐寮房蒲团上,前面挤满了比丘尼弟子。她读出一首佛偈:「荼毗一去永归空,着处寻常便不空。我去我来还是我,电光泡影一般同。」「电光泡影」典出《金刚经》。诵完闭上她的一目入定,鼻端放出火光,随即瞑然圆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