旅游/走进喀什 满满西域风情
咱们离开阿克苏,横跨戈壁,穿越盐碱地,来到东西方文明交汇融会的喀什。喀什座落在天山南麓,东临塔里木盆地,西依帕米尔高原,全称喀什噶尔,意为「玉石之国」。西元前138年,西汉特使张骞来到西域36国之一的「疏勒国」,喀什首次进入中华文明的视线。西元前60年西汉在喀什设西域都护府,正式纳入中央政府管辖。
历史上,古埃及、古罗马、古印度以及古巴比伦四大文明在喀什交会,基督教、佛教、伊斯兰教在喀什碰撞;喀什是丝绸之路国内段的终点,国外段的出发点。在马可波罗笔下,喀什已经经是一座国际化商业都市。上下两千年,风烟万里,喀什西域风韵今犹在,33个民族生生不息,是丝绸北路上最大、最鲜活的古城。
屋似蜂房 路如蛛网
跨进喀什古城土黄色城门,土崖上屹立城堡般的民居群,黄泥夯实的墙体,黄泥房顶,黄泥地面,无不泛着焦黄的色泽。厚墙小窗抵抗极端酷暑以及极度酷寒,密集封锁的格局防风沙。许多家庭数代同堂,人口增多就向空间发展,在祖辈的房子上加盖一层,于是房连房、楼连楼,还有吊脚楼、悬空楼、过街楼、楼上楼等,自由随兴不被约束。「污水靠蒸发,垃圾靠风刮,解手房顶爬」,曾经经是喀什古城居民糊口的真实写照。风沙的痕迹班驳在泥墙里,历史袒露在泥墙上。
古城屋似蜂房,路如蛛网,土木建筑一片浑黄。街衢纵横交错,自由随势又四通八达,顺地舆又遂人意。古老的地名让我联想到撒马尔罕以及布哈拉,房屋之间夹杂着罗马立柱、波斯木刻、佛教莲花桩、印度石膏雕,大小清真寺百余座散落此间。外人进入老城宛如跌入迷宫分不清方向,后来发现横排长方形地砖的小径是死胡同,踩着六边形地砖便能找到出口。
老城居民都是维吾尔族,小院夹竹桃摇曳,角落开着蔷薇花。门窗廊檐雕花漆彩,厅室由木扶梯相连接,四壁被挂毯浓烈的图案填满,地面铺着厚实的地毯,织标致的花纹图案。百年前旅行家们对于喀什噶尔风物人情的描述,今天在喀什仍能感遭到,乃至能找到他们书中描述之处。
一口井,一座小清真寺,就是邻里交往的公共空间。维吾尔人同名太多,良多男子名买买提、库尔班、司马义等,女子名古丽至多。浓眉大眼的「古丽」,留着稠密黑胡子的「买买提」在巷道里进出。良多孩子在巷子里追赶嬉戏,无需防备人贩子拐骗。苍髯皓眉仙风道骨样子的白叟们像从古代穿越过来,问春秋都说百岁了。与古城深邃的眼光相遇,咱们匆忙的脚步是不是打扰了他们的安宁?手里的镜头或许惊扰到他们的镇静。
糊口长卷 活色生香
古城良多街巷是按行业自发构成的作坊以及店铺,能工巧匠在自己的铺面里繁忙:铁锅匠、麻袋匠、制陶匠,花帽巴扎、园艺巷、苇席匠,打馕店等,尽管没有了驼铃马嘶,毛驴车换成汽车,铁匠铺仍然回荡着叮叮铛铛的响声。铜匠正在器皿上刻花纹图形。维族人爱好手工打造的铜壶、铜勺、铜锅,还有木勺木碗、英吉沙小刀、长嘴细颈的汤壶、金丝银缕的花瓶烛台等。
维族姑娘们穿的艾德莱斯丝绸衣裙以大红大绿、杏黄青莲为主色调。几何图案变幻丰厚,颜色条纹灵动飘逸。从前老城至多的手艺人是土陶艺人,如今多数工匠都另餬口路了,仅有少数执拗地坚守着老一辈传下的手艺,默默地活在从前的时光里,只是不知道师傅们还能坚持多久。
乐器店摆设的乐器让人目迷五色。琴身半圆形琴头后弯的乌兹别克斯坦热瓦普、琴身瓢形的两弦琴都塔尔、冬不拉、手鼓等,都是精美的工艺品。手艺人正在砍削、雕琢,描绘。几位白叟合奏蒙着一丝哀伤的木卡姆套曲,炽烈细腻的异域气味感动了我。听不懂他们唱甚么,想必是家园别离、恋情欢喜。
维族人能歌善舞。电影「冰山上的来客」插曲几十年传唱不衰。喀什女儿迪里拜尔登上芬兰国家大剧场,是中国第一名签约海外的女高音歌唱家。好莱坞2007年电影「追风筝的人」中,艾米尔以及哈桑糊口的阿富汗场景就在喀什取景,古城还原1970年代战乱以前喀布尔的历史感,以及哀伤又温暖的糊口气味。
古城内外 两个天地
走出千年迈街乌斯塘博依路,一脚踩进喧嚣欢喜的艾提尕尔广场,一步之隔,两个天地。广场是世俗流动中心,星期时也是宗教场所,街道以广场为中心向外延伸,商业街车流不息,人群摩肩相继。
广场一侧是始建于1442年的艾提尕尔清真寺,中国最大的清真寺,中亚最有影响力的三大清真寺之一。买票进入清真寺,一个巨大的庭院,树荫下长长的凉棚供信徒做星期。大星期堂廊檐由140多根墨绿色的雕花廊柱支持。晚祷钟声响起,信徒席地而坐,跟着阿訇朗读古兰经。
广场对于面的大巴扎人声鼎沸。巴扎不但是集市,也是商品展览会,文娱场所,艺人的舞台,孩子的游艺园,最是人间烟火气。
土耳其地毯、巴基斯坦铜雕、印度香料,行商坐贾,杂货纷呈,无所不包的商品有的翻越万水千山,有的产自本地。一摞摞烤患上焦黄的馕,几头烤全羊大张旗鼓占满柜台,围着炉子的缸子羊肉滋滋地冒热气。新疆人豪放好客,喝茶没有又闻又品的繁缛进程,砖茶沏在铜壶里,加红花玫瑰,饭馆里不管丰俭,热茶免费管够。
烤禽蛋成心思,敞开的铁箱里堆着木炭火,煨着鸽子蛋、鹅蛋、鹌鹑蛋、鸵鸟蛋,渐渐翻烤。吃的时候敲开小口,按自己口味撒上椒盐、孜然、藏红花、蜂蜜等佐料。巨大的铁锅里羊肉抓饭油亮亮地,这是典型的中亚美食与传承,让咱们想起撒马尔罕以及布哈拉抓饭。一大锅抓饭已经经快卖完了,老板一边装盘,一边示意顾客扫二维码微信支付,互联网直接走进大巴扎。
巴扎也是年青人的社交场所,逛巴扎的年青古丽们穿戴绚丽的衣饰。小伙子逛巴扎主要是看美女,或许会一见钟情。同一个广告牌上,维文从右向左读,汉文从左向右读。各民族并行不悖地依照本身的方式糊口,以及而不同,又相融共生。
历史悠长 遗迹丰富
喀什有文本记载的历史超过2100年,干燥少雨的气候封存了遗迹遗物。西元73年班超41岁,奉命出使西域,到过的盘橐城遗迹,在喀什东南郊克孜勒河与吐曼河交壤处。西元74年至91年间,班超以盘橐城为依据地抗击匈奴,维护丝绸之路畅通。当年煊赫的军事要塞如今只剩下一段残墙荒丘以及乱石书写的凄凉。遗迹留念园神道矗立着班超36骑雕塑。
古城东北角一座耿恭城,留念东汉名将耿恭率兵在弹尽粮绝中镇守疏勒,留下「十三勇士归玉门」的佳话。西元75年匈奴铁骑东山再起。耿恭先坚守金蒲城,后撤到依山临堑的疏勒城。城中止粮断水,几千勇士战死饿死几近折损殆尽。76年救兵赶到疏勒城时,厚厚的积雪中站起了26个枯槁的「骷髅」,高举着破烂的军旗依然筹备拚杀。耿恭也顽强挺拔着。他们返回中原途中,一半人倒在半路上。3月,十三勇士终于回归玉门关。其实喀什其实不是耿恭坚守过的疏勒城。奇台县麻沟梁遗迹依山临堑,是新疆独一的汉朝建筑遗迹,才真恰是耿恭凭险扼守的疏勒城。
香妃园始建于1640年,安葬伊斯兰教白山派首级伊达雅图勒拉家族五代72人,是新疆现存最大的古墓地。200多年前这个家族一名女子走进了历史传奇,至今芬芳犹在,香魂如缕,她就是香妃。
后世将此墓园称为香妃园,墓园由门楼、星期寺、教经堂以及主墓室组成,主体建筑像一座阿拉伯宫殿,穹顶高大,琉璃饰面,四角各一座塔楼。传说香妃受诏入宫,逝世后遗体运到这里安葬,哀婉的故事编入戏剧。当地人说香妃谢绝乾隆恩宠,被皇太后杀死或者自杀,没葬在这里。
新城宽阔的马路,新的水泥楼房。没有了砖雕门廊、雕花门楣窗櫺、图案挂毯的喀什仍是喀什吗?都市文明诱惑巨大,20年时间就能够让良多2000年持续过来的灵性从身旁消失。新喀什人再也不四季游牧迁徙,无需孤单地守着一群牛羊,呆看一只鹰隼画过天际,冬窝子、夏牧场对于他们愈来愈遥远。
喀什窄巷幽邃又新楼林立,天性难移又多元交织,固守传统又与时俱进,以及而不同又在潜移默化中。历史的跨度、文化的多元,反差实在太大。喀什超出了一座城市、一个地区,多元汇聚海纳百川,带着一股繁杂迷人又遥远的气质,混血、丰盛、华丽,浓缩了喀什好几代人的美妙记忆。咱们好几位同窗毕业分配到新疆,或者采油开矿,或者农垦兵团或者教书,结婚生儿育女也没扎根,几十年后回归故土。离开南疆很远良久了,他们以及儿女都说人生中最难忘之处是南疆,是喀什。
喀什可能不会是白头偕老的伴侣,却多是毕生难忘的情人。咱们浮浅瞎逛没法读懂她,只能说:喀什,我来过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