香港的香

photo.php_-126

在南洋一带,佛塔古寺随处可见。

我是个地舆抉择论者,一次漫长的南洋之行让我无师自通地明白,香港的香源自于东莞的莞,香港的香敬的是南洋的佛,特定的地舆构成了特定的文化,慢慢构成了独特的信仰与宗教、传统与人文。

必需从南洋的佛说起。在全民信佛的南洋一带旅行,寺庙多到无以计数,不管乡村小道仍是繁荣都市,总能看到佛塔与寺庙,有的偏居一隅,有的高耸入云。有时候走累了,在大榕树下休息,一扭头就发现,气根垂拂的树荫里,有一处砖雕的小佛塔,总有香火环绕。看到这些香火,我会想到东莞的莞以及香港的香。东莞的莞、香港的香与南洋的佛有何瓜葛?回答是大有瓜葛,香港这座被张爱玲称为「华美而悲痛的城」,就是被南洋寺庙香火供出来的。

南洋一带到底有多少佛塔与寺庙?固然成千上万。记忆最深的是曼谷著名的四面佛,听说十分灵验,不管祈求财运亨通或者恋情降临,只要心诚就有求必应。传说早年在此开建伊拉旺高档酒店,奠基后事故频发,多位工人离奇丧生。开发商焦虑万分,请来高人一番观察后,高人在工地一隅设置神坛,供奉一尊四面金佛,果然从此平安无事,一幢幢大厦在此拔地而起。

与四面佛一样名闻天下的,是泰国另外一处寺庙:契迪龙寺。第一次看到它时,被它的沧桑震动,擡头仰望,它似乎一直高耸到蓝天白云间,那种神奇的错觉恍如就是佛祖在启示你。

在南洋,无处不在的佛寺总让人想到唐代杜牧的那首诗:「南朝四百八十寺,多少楼台烟雨中。」只要将南朝的「朝」改成南洋的「洋」,这首诗在南洋也蛮应景。包含泰国在内的南洋诸国,缅甸、越南、老挝、柬埔寨、新加坡、马来西亚,全民信佛,香火灼热。椰子林中,棕榈树下,佛塔寺庙随处可见,它应当远远不止四百八十寺,这是没法统计的数字。

咱们只能从依然保存的一些民间风俗上作出判断:比如缅甸或者老挝的男孩,五到十五岁之间都要出家,入寺为僧,时间可以是一礼拜、一个月、一年或者更久,不少男性都选择终身为僧。在南洋许多国家,男人一辈子必需出一次家才算是正一般人。在他们的观念里,孩子诞生是鬼,哪怕成人了,也是半人半鬼,只有出了家,才能脱胎成真实的人。出家为僧对于他们来讲,就是孩子的成人礼。

如斯深挚的佛教信仰,与南洋的地舆环境亲密相干。南洋诸国离佛教起源地印度无比近,堪称一衣带水,这条水路后来被称为海上丝绸之路。南洋的马六甲海峡又地处海上丝绸之路要冲,所以南洋各国交通便捷,便于印度佛教的传布,渐渐就成为佛法的内核区域。佛教在南洋诸国和印度、斯里兰卡的昌盛,致使这一带对于香火的需求日趋增添。

穿过南洋与印度之间的孟加拉湾,越过阿拉伯海,中东阿拉伯国家也在海上丝绸之路沿线。阿拉伯的穆斯林认为,使用香料属于圣行,是高尚的精神糊口与美妙的物资享受完善结合,他们热爱的香料沉香,以广东东莞生产的品质为佳。

多年之前我去过广东东莞,高大茂密的莞香树下,是一个又一个古镇老村,到处都是莞香嘉树。风吹树摇,莞花满地,东莞是一个香气扑鼻之处,是一个香气洋溢之处,所见地名似乎都与「香」有关:香街、香市、香山、香江。

后来我疏忽了深圳,直接去了香港。那时候大陆好像尚无避风塘美食,我坐在香港避风塘里,品味那些从没有吃过的精巧佳肴,隔着玻璃幕墙遥望大厦林立的铜锣湾,头脑里就冒出八个字:东莞的莞,香港的香。

东莞的莞,香港的香,东莞莞香就是香港地名的由来:早年没有深圳只有东莞,更早的时候乃至没有香港只有东莞,漫山遍野生长着莞香树的东莞,自古生产香料莞香。贵比黄金白银的莞香,就是莞香树经虫蛀、雷击或者人为砍伤后,自我修复分泌出的一种油脂,呈黑褐色,坚实而繁重,入水即沉,故名沉香,它是进贡皇室、制作香料的佳品。

由于气候酷热,南洋的香普遍酸气重,带有羊臊味,海南岛的香有点苦,湛江、茂名的香偏甜味,往北如惠东、惠阳,气候偏冷,香味带着辣气。只有东莞,因气候温以及,既有海上吹来的咸风,又有珠江上游吹来的凉风,咸淡混合,冷热相宜,生产的香料极佳,燃后无烟,清香幽远。

当年东莞一带莞树茂密、香火旺盛,不知有多少香气扑鼻的香料摊点掩映在枝繁叶茂的莞香树下。就是这一缕芳香的莞香,成绩了香江,成绩了香港:大量东莞出产的香要出口南洋,敬神拜佛,赶上台风天气,船只要在这个叫尖沙嘴的避风塘避风多日。

这里自古是珠江出海口,是华南海路要冲,有海湾可以避风泊船,长此以往,它就比别处空无一人的海湾多了点人气。由于是香料集散地,所以尖沙嘴一带又称香埗头,别号香港–运送香料的小港。它由于优胜的地舆位置,在雅片战争中被殖民者相中,终究被打造成一颗流光溢彩的东方之珠。

香港的出发点就是那个东莞香料出海的小港,它的名望后来实在太大了,大患上盖过了东莞。然而你不能否认,香港与东莞一衣带水,香港的香就是来自东莞的莞,是东莞的莞香以及南洋的佛寺,成绩了香港这座「华美而悲痛的城」。